馬氏體、貝氏體的由來
2023-10-31馬氏體
對于學材料的人來說,“馬氏體”的大名如雷貫耳,那么說到阿道夫•馬滕斯又有幾個人知道呢?其實馬氏體的“馬”指的就是他了。在鐵碳組織中這樣以人名命名的組織還有很多,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些名稱和它們背后那些材料先賢的故事。
馬氏體Martensite,如前所述命名自Adolf Martens (1850-1914)。這位被稱作馬登斯或馬滕斯的先生是一位德國的冶金學家。他早年作為一名工程師從事鐵路橋梁的建設工作,并接觸到了正在興起的材料檢驗方法。于是他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鐵的金相組織,并在1878年發表了《鐵的顯微鏡研究》,闡述金屬斷口形態以及其拋光和酸浸后的金相組織。(這個工作我們現在做的好像也蠻多的。)他觀察到生鐵在冷卻和結晶過程中的組織排列很有規則(大概其中就有馬氏體),并預言顯微鏡研究必將成為有用的分析方法之一(有遠見)。他還曾經擔任了柏林皇家大學附屬機械工藝研究所所長,也就是柏林皇家材料試驗所('Staatliche Materialprüfungsamt')的前身,他在那里建立了第一流的金相試驗室。1895年國際材料試驗學會成立,他擔任了副主席一職。直到現在,在德國依然有一個聲望頗高的獎項以他的名字命名。
奧氏體
下面說說奧氏體Austenite,套用一下無意間搜到的某個以Austenite為昵稱的仁兄的話,Austenite之所以叫Austenite,不是因為發現者喜歡簡•奧斯汀(Jane Austen)的作品,也不是因為德克薩斯州的首府奧斯汀(Austin)市,而是因為一位來自不列顛的冶金學家Roberts-Austen, Sir William Chandler (1843-1902)。個人猜測,他的名字大概是羅伯茨-奧斯汀,被封為威廉•查德勒爵士。這位爵士可算得上是有好幾把刷子。他是第一幅鐵碳相圖的繪制者,1897年完成初稿1899年徹底完成。他還是第一個用定量試驗驗證菲克擴散定律的人,他所做的試驗是金在鉑中的擴散。他還與法國勒夏忒列同時稱為差熱分析的鼻祖。下面我們來看看這位先生的生平。
羅伯茨-奧斯汀于1843年3月3日出生于英國的Kennington。18歲時進入皇家礦業學院。后來在造幣廠從事金、銀和合金成分的研究。他用量熱計法測定銀銅合金的凝固點,并首先用冰點曲線表示其實驗成果。1875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。1876年與J.洛基爾一起用光譜儀作定量分析,以輔助傳統的試金法。1885年他開始研究鋼的強化,同時著手研究少量雜質對金的拉伸強度的影響,并在1888年的論文中加以闡述,成為早期用元素周期表解釋一系列元素特性的范例。奧斯汀采用Pt/(Pt-Rh)熱電偶高溫計測定了高熔點物質的冷卻速度,并創立共晶理論。他使用顯微鏡照相的方法研究金屬的金相形貌。在造幣廠的工作使他成為了舉世聞名的鑄幣權威。1882年到1902年他在倫敦的皇家礦業學院任冶金學教授,1899年被授予爵士爵位。于1902年11月22日離開人間。
貝氏體
相比之下關于貝氏體和萊氏體的“被命名者”我們了解的要少得多。貝氏體Bainite,命名自美國化學家E. C. Bain,30年代,他和他的合作伙伴在由他們首先進行的“等溫轉變曲線”的試驗中發現了一種不同于他們熟識的組織的新的組織,這種針狀或羽毛狀的組織隨后被以他的名字命名。萊氏體Ledeburite,命名自Adolf Ledebur (1837-1916)。關于他,我們只知道他是Bergakademie Freiberg的第一個'Eisenhüttenkunde'教授,并因在1882年發現了鐵碳'Mischkristalle' 而聞名,至于這些德語是什么意思就請高手不吝賜教了。
以人名命名的組織大體如此,其他的組織命名則各有不同。鐵素體Ferrite,命名自拉丁文的鐵(Ferrum);珠光體Pearlite,得名自其珍珠般(pearl-like)的光澤;滲碳體Cementite則因發現者稱其為水泥(法語Ciment)以描述它在凝固過程中粘結先析出的晶胞的作用而得名。
來源:材料人
(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