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報 | 2023年臨西軸承產品價格指數波動上行,產業發展勢頭向好
2024-02-212023年,臨西軸承產品價格指數波動上行,細分中軸承成品價格指數小幅上行,軸承配件價格指數小幅下行;產業發展指數小幅回落,細分指標中產業規模指數整體下行、質量效益指數穩中微升;產業競爭力指數升至高位,細分指標中科技創新指數上升明顯、市場競爭力指數維穩運行;品牌影響力指數整體上升,細分指標中品牌建設指數、品牌推廣指數均有所上升;產業景氣指數有所回落,除四季度外均處于景氣區間。
一、2023年指數運行情況分析
(一)產品價格指數波動上行
2023年,臨西軸承產品價格指數波動上行,年初1月指數收報于101.29點,年尾12月指數收于101.32點,指數波動主要在上半年,下半年走勢趨于穩定。具體走勢情況如下所示:
軸承產品價格指數走勢情況
上半年,軸承產品價格指數呈“漲-跌-漲”走勢。一季度,疫情限制放開,制造業生產逐步恢復常態,軸承需求隨之上行,軸承產品價格指數持續上行,并于3月指數收至全年102.65點。二季度指數跌后微升。4-5月,海外市場需求減弱,軸承產品出口量縮減,內貿壓力加大,汽車、風電等下游接單需求不及預期,對軸承產品采購需求下滑,致使4、5月軸承產品價格指數下跌。6月,隨著中國乘用車市場回暖,軸承產品需求增加,價格指數隨之企穩再次回升,指數收于100.96點。
下半年,軸承產品價格窄幅波動運行。三季度指數漲后微跌。7月,宏觀經濟環境持續改善,市場需求繼續回暖,推動軸承產品價格指數上揚至101.54點。8-9月,終端企業采購積極性下滑,多以剛需采購為主,軸承企業銷售壓力增加,軸承產品價格指數轉而下行。四季度指數穩中微升,隨著促經濟政策措施落地顯效,國內工業生產加快回升,裝備制造業釋放強勁動能,帶動軸承產品價格指數持續回升,12月指數收報于101.32點。
根據產品類別不同,軸承產品分為軸承成品、軸承配件兩類。2023年,軸承成品價格指數小幅上行,軸承配件價格指數小幅下行,指數運行具體情況如下圖所示:
軸承成品和軸承配件價格指數走勢情況
軸承成品價格指數整體微漲。1-3月,指數持續上揚,從100.62點漲至102.10點。一方面,上游鋼廠價格原料成本上揚,企業上調價格意愿較強,成本支撐下軸承成品價格上漲;另一方面,國內一大批汽車行業新規出臺,拉動汽車消費增加,下游軸承成品價格隨之上漲。4-5月,在上游鋼價下行、下游需求下滑背景下,軸承成品價格指數小幅下跌。6月需求帶動軸承成品價格止跌上漲,指數環比上漲1.41%。7-12月,指數窄幅波動,基本保持穩定,市場供需較為平穩,軸承產品價格也因此持穩運行,9月指數收至下半年100.64點,12月收至下半年101.16點。
軸承配件價格指數整體微跌。一季度指數小幅上漲,進出口政策持續優化,刺激市場對軸承配件需求上漲,一季度指數累計漲幅達1.15%。二季度指數轉漲為跌,內貿壓力增加,下游需求漲勢有限,軸承配件價格承壓下行。三季度指數漲后微跌,7月,軸承配件價格受上游軸承鋼價格上漲帶動上漲,指數觸底回升;8月指數持穩運行,指數與上月均收至103.94點;9月,“金九”銷售不及預期,企業下調產品價格以出貨。四季度,市場供求相對平穩,企業定價趨于穩定,11、12月指數均收于101.96點。
(二)產業發展指數仍處較高水平
2023年,臨西軸承產業集群成功獲評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。站在新起點,臨西縣全力構建軸承產業全系統,打造高質量發展強大引擎,產業發展指數雖較去年四季度指數有所下滑,但整體均處于較高水平。
產業發展指數走勢情況
從指數走勢來看,2023年產業發展指數呈現“跌-漲-跌”走勢。一季度,軸承產品供需市場仍處于震蕩回落走勢,帶動產業發展指數回落明顯,較上期回落22.57個百分點。二、三季度,臨西縣委、縣政府通過加大技改、補鏈延鏈、引育品牌、數智改造等舉措,推動季度指數持續回升,并于三季度達全年指數134.40點。四季度,企業產值隨著市場需求回落呈現下滑,發展指數因此回落,指數收于120.79點,較去年同期回落14.16個百分點。
細分指標指數中,質量效益指數穩中微升,產業規模指數有所回落,產業規模指數的回落是導致產業發展指數下滑的主要原因。
產業發展指數細分指標指數走勢情況
產業規模指數呈現“跌-漲-跌”走勢。一季度,指數出現下滑,指數收于121.21點,較上期回落40.79個百分點;二、三季度指數止跌回升,并于三季度升至全年153.40點,隨后四季度小幅下滑,指數收至131.59點。分析來看,今年隨著市場對于軸承需求量大幅上漲,軸承企業發展勢頭強勁,產業規模指數細分指標中注冊企業數、注冊個體工商戶數、固定資產投資額指數均處于高位,產業規模指數也因此在較高水平運行。
質量效益指數小幅微升。一季度效益指數收于101.59點,較上期回落0.30個百分點,軸承產品產值的下滑是質量效益指數下滑的主要原因。二、三季度,工業生產加快,市場對于軸承產品需求回暖,帶動軸承企業產值、勞動生產率等細分指標指數上漲,質量效益指數隨之上行。四季度,軸承產品需求下滑導致利潤下降,質量效益指數走勢出現微跌,指數收于107.59點,較上期下滑3.58個百分點,但較去年同期上升5.70個百分點。
(三)產業競爭力指數升至高位
2023年,臨西軸承產業競爭力指數保持升勢,四季度指數收至歷史新高160.35點,較一季度上升25.03個百分點,較上年同期上升18.46個百分點。
產業競爭力指數走勢情況
細分指標中,科技創新指數上升明顯,是帶動產業競爭力指數上升的決定性因素,市場競爭力指數繼續維穩運行。
產業競爭力細分指標指數走勢情況
科技創新指數跌后持續攀升。一季度指數收于164.23點,較上期回落11.93點,隨后二季度止跌回升,指數收至187.83點,三、四季度保持升勢,以209.73點收尾,全年累計上升33.57個百分點。分析來看,2023年,臨西縣為了促進產業轉型升級,組建了為軸承零部件產業集群提供專業服務的平臺公司——臨軸集團,為軸承產業鏈中的原材料采購、產品研發、質量檢驗檢測、市場推廣等環節提供專業化服務。通過多種形式招引投資,吸引優質企業落戶臨西,為臨西軸承產業加速提檔升級注入強勁動力,進而推動科技創新指數攀升高位。
市場競爭力指數維穩運行,四個季度指數均收于100.00點。從細分指標來看,軸承產業銷售收入占全省軸承產業銷售收入比重、軸承產業銷售收入占全國軸承產業銷售收入比重指數均與往期持平,市場競爭力指數因此保持不變,走勢保持平穩運行。后續應加快轉型升級腳步,將產品向高端化、精細化、品牌化發展,進而提升市場競爭力,鞏固軸承行業地位。
(四)品牌影響力指數整體上升
2023年,邢臺市全面部署品牌戰略,注冊“臨西軸承”集體商標,制定集體商標使用質量標準及行為規范,推動50家企業獲得國際質量體系認證。截至目前,臨西軸承產業已獲得國家馳名商標2個、省級著名商標12個、省級名牌產品15項。2023年,品牌影響力指數升后企穩,品牌影響力整體提升,指數走勢詳見下圖:
品牌影響力指數走勢情況
分析來看,一、二季度指數持續上行,指數分別收于117.22點、117.92點;三季度小幅下行,較上期回落5.56點;四季度轉而回升,指數收于115.46點,較去年同期上升12.90個百分點。2023年臨西通過實施產品、企業、區域品牌“三位一體”品牌戰略,打造“臨西軸承”金字招牌,助力特色產業做大做強,品牌影響力指數因此穩中上行。
細分指標中品牌建設、品牌推廣指數均有所上升,帶動總指數上升。
品牌影響力細分指標指數走勢情況
品牌建設指數穩中上行。一、二季度指數持續上升,指數分別收于114.10點、117.84點,較上期分別上升3.71、3.74個百分點。三季度小幅回落,指數收至115.04點,較上期回落2.80個百分點。隨后,四季度轉跌回升,指數收于118.69點,較去年同期上升8.30個百分點。2023年,隨著“臨西軸承”區域品牌商標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審批,當地企業可申請免費使用,逐步擺脫“貼牌”“代工”的烙印,對于提升臨西軸承產業鏈條韌性和品牌價值均具有積極效應,軸承產業品牌建設指數隨之回升。
品牌推廣指數漲勢明顯。上半年,臨西軸承產業依托平臺力量,集結多方資源,促進產業宣傳推廣,品牌宣傳推廣費用、網絡媒體報道數隨之增加,品牌推廣指數因此居于較高水平,一、二季度指數分別收于121.91點、118.03點。下半年,指數降后企穩,四季度指數收于110.61點,較上年同期上升19.81個百分點。分析來看,臨西軸承企業著眼進一步提升臨西軸承品牌知名度,設立“臨西軸承”銷售公司,引進專業銷售團隊,統籌使用“臨西軸承”集體商標,在對外宣傳、開拓市場等方面全面把控、統一管理,力爭將“臨西軸承”品牌擦得更加閃亮,推廣品牌指數上升明顯。
(五)產業景氣指數有所回落
當前,隨著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,我國軸承產品自主化及國產化替代進程將隨之加快。此外,隨著航天工程、汽車工業、精密數控機床等工業的發展,對作為機械基礎件的軸承產品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,高精度、高轉速、高可靠性的高檔軸承和特種軸承的需求呈現持續增加。2023年,產 業景氣指數雖有回落,但指數多處于景氣區間。
臨西軸承產業景氣指數走勢情況
上半年,雖產業景氣指數持續下行,一、二季度指數分別收于106.13點、100.75點,但產業景氣指數均處于景氣區間。下半年指數先升后降,三季度下游高景氣賽道對于軸承及滾動體的需求增加,帶動軸承產業景氣指數回升,較上期上升0.44個百分點,四季度產品需求較前期減少,指數因此回落收至99.13點。
臨西軸承產業景氣指數各細分指標指數運行情況(單位:%)
代表軸承產業經營情況的指標多呈現回落走勢,其中主營產品產量、主營產品訂貨量、營業收入、營業利潤指數下滑明顯,且多跌至榮枯線下方運行,表明今年以來軸承企業盈利狀況承壓,后續要繼續加強技術升級和產業集聚,來提升臨西軸承產業市場競爭力,進而提高企業盈利水平。
代表軸承產業信心類景氣指數多處于較高景氣區間。觀察來看,企業發展信心和對行業發展信心兩個指數全年均處于較高景氣區間,表明企業對軸承市場復蘇發展仍持樂觀預期,軸承產業發展前景依舊可觀。
二、指數運行結果深度解析
(一)臨西縣“外引內育”,推動軸承產業高質量發展
觀察2023年臨西軸承產業質量效益指數可知,指數由一季度的101.59點升至四季度的107.59點,全年累計上升5.69個百分點。這一上升趨勢背后,凸顯了臨西縣在軸承產業發展上的深思熟慮與扎實布局。
分析來看,近年來,臨西縣始終堅持以招商引資為主線,為軸承企業匹配上游原材料供應商。同時,招引行業龍頭企業實現特色產業在品牌價值、產品品質、研發水平等方面的提升。
通過增強產業鏈條韌性,大力發揮軸承企業聚集效應。圍繞高端精密軸承全產業鏈條謀劃和儲備一些針對性強、發展前景好、拿得出談得攏能夠落地快的優質項目,進一步完善臨西縣軸承產業鏈條,此外秉承專業制造、中國好軸承的產業發展理念,臨西縣全面搭建高質量招商平臺,推進補鏈延鏈強鏈行動,進一步完善軸承產業鏈條。
通過發放技術改造資金,大力扶持本地企業技術改革。臨西縣政府每年向投資和較大工業企業獎勵技術改造資金,引導和鼓勵制造業企業,大力引進加工中心智能化、自動化生產線等先進生產設備,進一步構建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,實現企業產品達標率提升明顯的良好局面。
通過加強各部門溝通聯系,及時了解并解決企業發展問題。通過加強與相關部門和金融機構溝通聯系,及時了解企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實際困難,用各種要素為企業紓困解難,做好服務保障工作,通過政策傾斜、資金激勵、入企指導等一系列措施,引導企業加快對生產、研發、檢測設備的數字化改造提升步伐。
總體來看,臨西縣注重“外引內育”,引龍頭、提品質、強創新、育品牌,強化科技創新,全力推動軸承特色產業集群實現價值提升、規模擴增,并逐步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發展,產業質量效益指數也因此穩中上行。
(二)軸承產業規模“低開高走”,后續有望回升
2023年,全球經濟形勢雖然復雜多變,但中國經濟整體發展超出預期。上半年,我國經濟觸底反彈跡象明顯,但從恢復性增長到擴張性增長存在明顯時滯和阻礙,“ 宏 觀熱、微觀冷”成為上半年中國經濟的另一個特征。下半年,國內經濟發展積極因素增多,恢復向好趨勢不斷增強,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。在此背景下,臨西軸承產業規模指數呈現“低開高走”態勢,產業規模雖不及去年四季度水平,但整體仍處于較高水平。
分析來看,2023年,軸承產業受制造業困難和壓力影響,面臨“需求收縮、供給沖擊、預期轉弱”三重壓力,這對臨西軸承產業規模指數產生消極影響,指數因此在一、四季度出現回落。但作為我國體量較大的高端裝備零部件市場,軸承廣泛應用于汽車、工程機械、風電等行業,涉及領域十分廣泛,2023年臨西軸承產業規模指數仍處高位也主要得益于下游市場的帶動。
從汽車市場來看,2023年,我國汽車產銷量分別完成3016.1萬輛和3009.4萬輛,同比分別增長11.6%和12%,產銷量連續15年穩居全球第一。其中,新能源產銷分別完成958.7萬輛和949.5萬輛,同比分別增長35.8% 和37.9%,市場占有率達到31.6%。后續在政策和市場的雙重作用下,汽車市場也將繼續保持回暖向好趨勢,軸承產業作為下游重要組成配件,產業規模也有望進一步擴大。從風電市場來看,隨著風電大型化趨勢逐步確定,風電主機廠的降本需求變得更加迫切,而滑動軸承具有體積小、輕量化、價格低等優勢,可以減輕風電主機廠的成本壓力,未來“以滑替滾”的趨勢較為明確,自潤滑軸承作為新興產品,對滾動軸承存在替代效應,潛在成長空間大,軸承行業在未來的市場空間將會更加廣闊。
綜上所述,隨著各個行業快速發展,軸承作為關鍵零部件之一的需求也將逐步增加,產業規模也將進一步擴張。
三、臨西軸承產業發展建議
臨西縣軸承產業發展歷史悠久,并逐漸成為當地特色支柱企業。但近年來隨著國內外市場競爭的加劇,軸承產品需求日趨復雜和多樣化。為應對這一挑戰,軸承企 業需要積極創新,持續優化產品質量,以適應市場的多變需求,堅持研發和技術創新來提升企業競爭力。以下是幾點建議:
(一)推動軸承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
臨西軸承企業應該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,推動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,實現臨西軸承產業數字化、網絡化、智能化轉型。通過建立數字化供應鏈系統,實現供應鏈上下游信息的共享和實時交互。利用電子化采購、供應商管理和物流跟蹤等工具,提高供應鏈的運作效率和靈活性。通過數據分析和預測,優化供應鏈的運作,助力企業降本增效。
(二)提升產品質量和技術創新水平
臨西軸承企業應該重視產品質量和技術創新,以提升市場競爭力。一方面,要加強質量管理,引入先進的生產設備和檢測技術,嚴格控制產品質量,確保產品符合國內外標準。同時,應該加大技術研發投入,培養和吸引高水平的技術人才,提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。另一方面,推動新材料、新工藝、新技術的應用,加大自主研發力度,不斷推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新產品,以滿足市場需求。
(來源:數亮指數)